扫码返利 真有便宜可占吗
儿童好奇进群领福利 却被要求用家长移动设备转账
扫码返利 真有便宜可占吗?
“你是未成年人流程,引发我们账户被冻结,如果不配合激活 ,就会直接划扣你父母的财产!”看着移动设备屏幕上的威胁数据 ,13岁的琪琪(化名)吓坏了,向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咨询 ,xm外汇官网网址是多少寻求帮助。记者近日获悉,该中心已接到全国各地上百件以未成年人给红十字会捐款冻结账户为名实行诈骗的咨询 。暑假期间 ,未成年人上网时间增多,反诈民警提示家长做好网络保养教育 ,保管好自己的移动设备,不要让儿童获悉支付口令等个人数据,避免儿童落入电诈圈套。
扫码领福利 结论领来“惊吓”
“扫码加入群聊领福利!”13岁的琪琪正刷着短影片 ,短短一行字,马上引起了她的好奇,扫码之后她进入了一个QQ群 。
群成员很快达到四五十人,运维员发出一个二维码并发话:“大家扫码给红十字会捐几毛钱、几块钱都行,有机会获得高额现金返利。”琪琪扫了一下 ,还真是红十字会的捐款连接 ,正当她犹豫时 ,运维员又发出一张微信转账1888元的xm外汇代理平台官网截图 ,并“恭喜第二位捐款的朋友” 。一看真能获得返利,琪琪马上扫码捐了1.88元 ,坐等返利。 很快,运维员给琪琪发来数据,质问“你是未成年人?”接着发来一张类似平台弹窗的警示图像 ,AVA外汇官网上面写着:由于未成年人捐款引发平台订单存在异常,需要用家长移动设备来进行担保验证完成退款 ,如果未能完成验证会自动扣除捐款人家长银行卡6万元,如不配合 ,将移交法院应对。 “你们也没说未成年人不能捐款呀,钱我不要了还不行吗?”琪琪试图跟对方争辩 ,运维员则以一副不容置疑的口吻说 :“你现在是未成年人流程,引发我们公司冻结了6万块钱。拿你父母的移动设备过来配合解冻一下账户就没事了。”琪琪意识到自己闯祸了,可爸妈又不在家,拿不到移动设备 。运维员一个劲儿催促 :“你尽快应对 ,如果不应对,我们将起诉你父母,轻则冻结名下财产,严峻将会坐牢 。”这可把琪琪吓坏了,情急之下,她上网查找处理办法 ,正好看到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发布的一则防范捐款诈骗的宣传影片 ,律师说的现状跟自己的遭遇十分相似,赶紧向律师咨询 。“凡是说向红十字会捐款领福利的百分百是诈骗,千万不要用家长的移动设备配合对方流程,赶紧退群将对方拉黑。”接待咨询的陈强律师一边安抚琪琪的情绪 ,一边教她如何应对。陈律师之所以如此确信,是因为一段时间以来 ,中心已经接到上百件有关未成年人被诈骗的咨询求助 。
“一模一样,都是FXTM富拓外汇开户6万!”“我也被骗了,连图都一样。”记者看到 ,在中心发布的防范短影片下 ,已经有900多条回帖 ,都是未成年人遭遇了类似骗局。有的未成年人在社交平台看到有人赠送游戏周边或艺人小卡 ,加对方QQ后被要求给红十字会小额捐款以示诚意,捐款后即被告知未成年人捐款流程异常;有的则是为了领游戏皮肤扫码入群,结论被骗子说未成年人非法领取需要取消名额 ,否则将从父母银行卡扣5万至8万元的违约金。虽然说辞有区别,但最后都要求儿童利用父母的移动设备进行解冻或退款流程。
画像
常上网兴趣广 12至15岁娃易中招,通过梳理咨询数据,陈强律师发现 ,这些被诈骗的未成年人以12岁至15岁为主。
他们接触网络 、查看社交平台的机会和时间更多,有的喜欢玩网络游戏 ,有的追星。他们已经可以熟练利用QQ 、微信、支付宝,甚至绑定银行卡、验证码转账等流程,但相对于更大的儿童和成年人 ,又欠缺防范意识 。
记者注意到,遭遇上述诈骗的儿童 ,基本上都扫码捐了款,少则块八毛钱 ,多则一二十元。也有儿童禁不住吓唬,拿着家长移动设备“配合”骗子完成了转账。在公安机关发布的一起典型案例中,儿童为了领取免费游戏皮肤进了圈套 ,被威胁后供给了家长两张银行卡数据 ,并将短信验证码发给对方,引发36万元被骗走。
即便是那些没有用家长的移动设备转账的儿童 ,骗子的话术仍然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心理冲击。一名家长心疼地说 ,儿童因为担心赔钱 ,上课的时候突然想起来急得哇哇大哭 ,教师问明原因告诉她被骗了。“不知道儿童那几天承受了多大的心理煎熬 。”
陈强律师告诉记者,很多儿童已经把家长的资料证号 、银行卡号或者微信 、支付宝账号供给给了骗子 ,他们在咨询时,忧心忡忡地反复询问会不会造成钱款损失,或者泄露个人隐私等其他麻烦 。
在陈强律师看来,这些针对未成年人的骗术并不算高明 ,甚至很拙劣 。“那些看似官方的平台弹窗提示、游戏公司告知书,不仅有错字、病句连篇,甚至一大段文字连标点符号都没有。不同的骗子用的弹窗提示配图和警方受案通报书都相同 。”
剖析
话术看似拙劣 却能精准拿捏儿童
在成年人看来很拙劣的骗术,怎么会对未成年人屡试不爽呢?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刑侦支队调研中队中队长申文静常年开展反诈研究和防范宣传 ,她告诉记者,近年来 ,电信诈骗越来越朝着根据不同人群实行精准诈骗的方向推动,这些针对未成年人的骗术实则也是专业诈骗团队 ,通过精确把握未成年人的部分心理特点和有关社会状况精心设计的。
无论以什么话术展开,整个骗局基本都分为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引流 很多未成年人喜欢探索新奇事物,在网上玩小游戏、刷短影片 ,有的还热衷追星 ,正是因为他们没有财政出处又有个人需求,骗子就利用他们试图轻松获利 、猎奇、追星等心理 ,撒下捐款返利、免费领取游戏皮肤的诱饵 ,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
第二阶段▶▶▶诱导 很多未成年人虽然频繁接触网络,却并不精通,骗子便利用这一点主导“游戏”规则,比如捐款就可以返利或者领游戏周边 ,让未成年人按照他们设定的路径流程 ,诱导儿童深入骗局。在这一阶段,骗子利用红十字会真实的捐款二维码让未成年人扫码捐款,也会提升骗局的可信度。实际上,骗子并不在乎儿童们的小额捐款 ,他们为的是儿童上钩后 ,骗走家长的钱。
第三阶段▶▶▶运维 骗子利用未成年人缺乏社会阅历 ,遇事容易恐慌畏惧的特点 ,极尽恐吓威胁,一步步进行运维。比如 ,他们发送看似是官方提示的截图,称未成年人流程引发账户冻结;给儿童发送伪造的公安局案件受理通报书 、保密调查通报 ,威胁不配合激活账户就划扣家长的财产,甚至抓家长坐牢,有的骗子还给儿童发送大人戴着手铐被抓走的图像。 申警官说,这些话术完全不符合日常逻辑 、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成年人很容易识破 ,但很多儿童却不知道 。一看自己捅了这么大娄子,更不敢告诉家长 ,为了赶紧解除危机,就会对骗子言听计从。
第四阶段▶▶▶实行 在完全运维住儿童后,骗子就实行最后的转账汇款流程 。虽然未成年人没有薪资 ,但他们却可能掌握或有机会获取家长的移动设备、银行卡、支付平台个人数据等。“有的骗子给儿童发送收款码 ,让儿童扫码转账,或者要求儿童发送家长银行卡号及短信验证码等完成网银转账。由于儿童拿着家长的移动设备 ,自然也能看到验证码,再加上有些儿童知道家长的支付口令,转账几乎没有任何障碍。在转账流程中,儿童的思想 、情绪已经处于完全被运维引导的情形 ,加上对后果不甚了解,盲从骗子的指令从而引发家长财产损失 。”申警官说 。
防范
家长管好移动设备 保守口令是关键
在采访中 ,反诈民警和公益律师都表示,防止未成年人被诈骗 ,家长要守好“第一道防线” ,自己提高反诈意识 ,对儿童开展网络保养教育 。
首先,家长要提醒儿童不要相信非官方平台发布的捐款返利、领取游戏皮肤 、艺人周边的资讯 。儿童在上网时做到不打开陌生连接、不轻信陌生人发布的推广,就不会落入圈套 。
当然 ,儿童好奇心重,即便家长提示了,可能看到感兴趣的数据仍然会打开 。所以 ,家长应多留意儿童的上网现状 ,了解他在玩什么游戏,移动设备账户里零花钱的支出现状 。如果发现儿童在网上捐款 ,或者提到免费领皮肤、艺人周边等数据,就要及时核验防范风险。另外,未成年人捐款并不被法律所禁止,真正的红十字会或慈善机构根本不会因为未成年人捐款就冻结账户;警察也不会在网上办案,要求当事人转账、交纳保证金。骗子发送数据如果以图像方法出现,就是为了规避平台巡检的敏感字筛选。儿童了解了这些骗局的破绽 ,也有可能及时醒悟。“防范最关键的一条 ,就是家长要保管好自己的移动设备,守好个人数据 。”申警官说 ,只要儿童拿不到家长的移动设备 、银行卡 ,不掌握家长的支付口令,即便儿童在不经意间落入陷阱,骗子也无法得逞。
最后 ,民警特别提示,暑假期间父母工作不在家 ,老年人帮忙看娃的,更要提高警惕 。“老年人以为儿童拿移动设备无非是打游戏刷影片,就会放松警惕 ,甚至被儿童拿移动设备‘扫个脸’都没当回事 ,很容易成为防范诈骗的漏洞 。所以,家长不仅要教育儿童,并且也要提醒老年人 ,不要让儿童不受监督地利用自己的移动设备 ,以免造成财产损失 。”(本报记者 孙莹 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