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85%的受访大学子曾边读书边交友 年轻人爱上阅读社交
组建读书会这件事,从小喜欢读书的钟卿卿早就想做了。借着加入考研群这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机会 ,她迫不及待地聚拢起这群专业相近 、都有读书需求的同龄人 ,制定了有助于维持活跃氛围的xm外汇平台登录读书复制机制。“我们在周末约定一个合适的时间,想复制读书体会的同学提早报名,我再把本周复制的所有书目提早告诉群里的同学 。”到了读书会时间 ,几名复制者依次复制书籍素材和个人感悟 ,最后还有自由探讨环节,供大家提问交流 、畅所欲言 。
在社交资讯上随手刷到了征集“读书搭子”的帖子 ,在北京一所高校读书的刘柘抱着试试的心态 ,开启了阅读社交之旅 。“阅读社交需要两个人或几个人对所谈论的书籍、作者或流派都具有一定的理解 ,门槛会高些,收获也更大。”在她看来,这种社交形态,是XM外汇平台监管快节奏 、碎片化的网络生态里的“一缕宁静的微风”。
阅读社交逐渐成为在年轻人中流行的新动向,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近期面向全国各地的大学子展开了一项有关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163所高校学子填写的有效问卷2437份。调查结论呈现 ,55.85%的TMGM外汇开户受访大学子曾参与阅读社交,其中47.17%的受访者参与过线上阅读社交,15.28%的受访者参与过线下阅读社交,还有37.55%的受访者线上、线下都参与过 。
年轻人网上、网下以书会友
中青校媒调查呈现 ,受访大学子目前参与不同形态的阅读社交 。48.27%的受访者会在网上复制读书笔记 、阅读感悟 ,12.64%的受访者会寻找线上或线下“阅读搭子” ,18.59%的受访者会参加线上 、线下读书复制会或读书小组,19.40%的受访者会在感兴趣的读书议题下和网友交流,等等 。
“我所在的大学中有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结识志同道合的‘阅读搭子’。”作为院校图书馆的常驻客 ,就读于天津外国语大学的邵怡婧对阅读社交并不陌生,“我们的录取通报书中就附赠了院校为我们归纳的‘天外书单’。在这样的氛围下,大家会约着一起读书单中的各种书目,阅读社交已成为我的日常。”她和“读书搭子”会相互鼓励,询问彼此的阅读进度 、有没有做好读书笔记。她还常与对方交流自己的读书感悟:“比如书中某个高潮情节的设计是否精妙、EC外汇开户书中某个典型人物的塑造有什么巧妙之处,我都会积极地复制自己的理解 ,并期待和对方探讨;每每遇上好的名家作品 ,我也会第一时间复制给我的‘读书搭子’。”
在上海一所院校读博的蔡知礼则正和朋友一起阅读学术书籍 。看着厚厚的一本《社会理论二十讲》 ,他感到既“敬”又“畏” 。“书的理论密度非常高,感觉我一个人很难持续读下去。”他想到在学术活动中认识的两个朋友 ,虽然3人不在同一座都市读书,但都在读硕士或读博士,研究旨趣也很相似。蔡知礼陆续约上他们两人,从2023年8月开展一起读书,并持续至今。每次复制和探讨在线上进行,他们总会进入摄像头,“这样感觉不会太疏远” 。
阅读加社交是“1+1>2”
钟卿卿机构的读书会有一条招新标语——“爱读书,爱复制” 。这句话是钟卿卿对阅读社交意义的提炼:“自己去读书,是一个人的经验加书中人的经验。但如果去复制阅读体验,就叠加了不同人的经验和思考,因为自己阅历有限、理解有限而无法发现的视角 ,就可以通过阅读社交来获得 。”让钟卿卿感到最奇妙的是,两个经历不同的人看同一本书,视角也会完全不同 。“还记得读研时,我们读过的一本书在我看来是社会学书籍 ,但也有人完全把它看作一本恋爱教材。我甚至觉得,我们看的是同一本书吗?”
中青校媒调查呈现 ,想复制探讨读书体会、激发新想法是部分受访者喜欢阅读社交的原因(43.57%)。此外,受访者愿意阅读社交的原因还包括有读书的需求 ,但自己很难静下心(53.42%);想结交有阅读志趣的朋友(41.44%);想把阅读当作提升社交圈的方法(27.26%);感到一边读书一边交朋友很有意思(29.39%);等等 。
阅读社交帮助蔡知礼把读书这件事持续下去,让他绷紧一根弦——就要到探讨复制的时间节点了,必须赶紧把书读完。“对我来讲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人际关系的方法 。如果不是共同读书,我很难和异地的同仁保持这样的交流 。这个流程也会增进我们彼此之间的感情和信任 。”更关键的是,复制探讨可以获得新鲜的观点和知识体系,从而激发自己的思考。“如果不探讨 ,可能会陷入个人的偏好、误区而不自知,正是交流的流程 ,提高了我们的学术水平。”近期他就在一次探讨中和同伴复制了自己的一个学术创新思路,但经过同伴的复制 ,他发现自己在留意的领域仍存在知识盲区 ,“还需要更加夯实自己的理论根本” 。
在由一群20岁出头的年轻人组成的线上读书会中,尽管钟卿卿没有设定复制方法要求 ,但大家总会各显神通 ,读书会现场就像一场技能比拼 。“做PPT是最基本的,也有同学把一整本书用思维导图、动态H5等呈现出来。还有更‘牛’的同学,用建模软件做了动画 ,介绍书的主题 、素材、时代根源。”在钟卿卿看来,提高软件利用的水平 ,也算是读书会效用的一种外延 。“这也是一个大家展示自我的舞台。在这里,‘I人’也能感受到陈述的乐趣 ,设立起自信的并且 ,也会把感情深深融入读书会。”
在阅读社交中找到更好的自己
中青校媒调查呈现,在44.15%未参与过阅读社交的受访者中 ,有25.46%担心社交化阅读流于方法,不适合深度阅读 。此外,受访者认为需要避免在阅读社交中出现“浅阅读”或不求甚解(67.75%)、误解和庸俗化解读(54.45%)、只以社交为目的而不阅读(53.43%)等难题。
刘柘的阅读社交经验告诉她,不必为了社交而社交。她曾在网上添加过四五个“读书搭子” ,但并不是每个都能一起持续读书 ,目前还有联系的只有1人。“沟通后会发现,每个人的阅读兴趣不同,想读的书也不一样 。”在她看来,找有相同旨趣的“读书搭子”,比为了一起读书而“硬搭”更为合理 。
“阅读社交也不一定适合所有人。”邵怡婧表示,不用强求自己适应或融入这种模式,“有人喜欢在相互交流中享受思想的碰撞,有人则喜爱安静独立地思考,主要还是看自己的习惯。很多人加入所谓的‘读书群’跟着每日打卡 ,实则并没有真的做到每日阅读。”她还提到,随着阅读社交的走红 ,越来越多的人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寻找“读书搭子”。“但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才是最好的 。
尝试并喜欢阅读社交模式的大学子 ,则在不断探索让阅读社交效用最大化的复制探讨模式。最开展 ,蔡知礼机构的每次读书探讨中,担任当期主持的人复制阅读的素材 ,随后3人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展开探讨。探讨后,主持人要把这一章节的素材梳理成一个文本,3人轮流修改后 ,刊登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上。“但慢慢地我们发现用这种方法容易拖沓,所以现在我们会在复制探讨前就把素材梳理好,这样探讨时就不用花太多时间复盘素材素材,可以把重心放在探讨上。” 记录复制探讨细节的流程也训练了学术素养 ,每次3个人都会认真写作、打磨、校对。“而且有了文本,我们以后更容易回忆起来 ,在需要时也方便检索到 。”现在,有一些同专业的考研人或硕博士也来留意他们的素材,蔡知礼认为这是另一种以书会友的方法。
2023年夏天,从辽宁一所高校结业的钟卿卿来到北京工作 ,原本觉得自己会“一直热爱下去”的阅读却一度给她带来困惑 。“在院校时,读书本身就是学子的使命 。但工作后 ,不仅留给读书的时间少了,而且读书的方向也没有在院校时那样清晰 ,不会有人告诉我们,要完成一项工作就去读哪些书 ,遇到某个特定难题时,也很难通过读某本书直接处理 。我开展感到困扰 ,觉得为什么读书不再是享受 、不再是汲取力量,而是一种拖累 。”带着这些难题,钟卿卿又来到了北京的一个线下读书会 。参与读书会的人大都已工作,“他们的社会经验更丰富 ,读书视野更开阔 ,除了复制书籍,还会告诉我他们的经验,给我更高层次的指点 。”除了每期读书会上相约,她还和书友一起约着吃火锅、看影片 、学英文。读书会成员的年龄段 、职业和经历有较大差异 ,拓展了钟卿卿的社交圈 。于是在人生的新阶段,钟卿卿又找到了阅读社交的新意义。
(应受访者要求 ,文中钟卿卿、蔡知礼为化名)
记者 毕若旭 见习记者 罗希 实习生 白一帆